第五百五十三章 况且心中溜弹幕(1 / 2)

听了石榴的解释,丝丝不再那么紧张,只是不由叹息道:“但愿只是巧合吧。”

“我倒希望不是巧合,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。”况且跃跃欲试。

“你还真唯恐天下不乱啊?”丝丝恼怒道。

“当然,天下大乱,然后天下大治。”况且傲然道。

丝丝、石榴都笑了,这家伙估计根本不知道害怕是怎么写的吧,丝丝听到消息后吓得心儿一直在颤抖,她还是喝下一杯酒后,身子不软了才来通信。

“这个海盗家族势力真有这么可怕吗?”况且问丝丝。他是真想知道其中的秘闻。

他对海盗并无鄙视感,丹麦、瑞典、西班牙崛起时,无不以海盗为主业,北欧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海盗的血液,而大英帝国完全是一个由海盗建立起来的国家,全民都有海盗的性格。

西方人崇拜海盗,估计跟中国人喜欢梁山泊好汉的情结差不多,只是中国人文明的起步太早,无论是游牧民族的属性还是江湖好汉的血性,已经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消磨得差不多了。

明史对于倭寇的记载实则不多,即便笔记类的书中也没有具体记载,估计是这些海盗家族真的势力强大,无人敢把这些秘闻诉诸笔端。

丝丝给况且讲了一些这些海盗家族的事,其实她知道的也不多,毕竟她介入家族生意也没有几年,海外贸易这块更是没有涉足,只是听家里的长辈在闲聊时讲过一些沿海走私海盗家族的事。

走私这一块基本沿海大族都在做,多数接的还是皇家的单子,打着皇商的旗号,自己却也有另外的业务,海盗家族大约有几百家,最大的是八个大族,海盗联盟就是有这八个大族主导。

福州郑家就是这八大海盗家族中的一员,在福州一带可谓只手遮天,就是官府也得在他们的淫威下慑服,朝廷在中原地区的威权到海边完全变了味。

这些家族不仅仅当海盗,即便原来专门做海盗的家族,后来也发现在海上劫掠固然发大财,却还是比不上走私来钱稳当、长远,所以这些家族的主业还是走私。海盗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那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商家,甚至朝廷的贸易机构收取保护费,只要缴纳足额保护费,海上航行才能得到安全。

商家们不得已只好如数缴纳保护费,以求平安。一艘装满货的船只物价值太高了,而远洋船只本身就价值不菲,一旦被抢走,一个商家可能就要破产。

向海盗联盟缴纳保护费,固然是让出了一大笔利润,却能买个心里踏实,多少总能赚到,起码没有破产之虞;最关键的是,船上的人能够平安回来。

朝廷原来也咽不下这口气,内阁仔细研究过在陆地上平掉这些海盗家族的可行性,但众多官员反对这种做法,他们的说法是一旦向海盗动手,可能就会逼得这些家族全部下海,占岛为王。为此,太祖皇帝下了禁令:片帆不许下海。

后世一直误解了朱元璋禁令的目的,朱元璋只是禁止私人从事海外贸易,他是想把这一块完全抓在朝廷手上,可惜根本行不通,沿海各大家族既然得不到朝廷的许可,干脆就干起了走私的勾当。那时候海面上飘扬的几乎全部是海盗的船帆。

海盗们走私的货物卖到内陆后,内陆许多不良商家有意吞没,拿到了货物却不付款,以为这些家族都是干走私的,不敢见阳光,打不了官司。

海盗家族的确不敢打官司,但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,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他们建立了私人武装,上岸来向那些商家讨债,这股风潮愈演愈烈,终于成为大明朝倭寇的起源。

虽说自唐宋以来,海盗从未断绝过,可是海盗居然猖狂到上岸抢劫,攻城拔寨,明朝时才有这种奇事发生,究其原因,这些海盗不是真正在海上占岛为王,专门在海上劫掠的那群人,而是沿海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家族组成的假海盗。

倭寇虽以倭为名,主要人员还是中国人,只是因为其中有倭国的浪人被雇来打仗,也就有了倭寇之名。

朝廷起先不知内情,还真以为是倭国的国家行为,派使者带着圣旨去责问日本天皇,也就是当时日本的幕府大将军,幕府大将军则以日本天皇的名义辩解说,那些跟他们无关,倭国的浪人只是被中国人招募而已,不是日本国的政府行为。

嘉靖年间,朝廷进行了大规模的扫平海岛行动,当时的都御史胡宗宪总督沿海数省官军,威势赫赫,对付一般只有几百人、上千人的倭寇可谓是高射炮打蚊子了,最后还是用了多年时间,耗尽府库,才歼灭几股海盗,大部分海盗则下海远去,官军也只能站在岸边远眺,无可奈何。

自那以后,朝廷跟这些沿海家族也就秘而不宣地达成协议,只要海盗家族不上岸劫掠,朝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,对他们的走私行为采取了默认。

达成这协议不是朝廷无能,而是太多的朝廷大员都被这些海盗家族贿赂了,这些走私买卖也都有他们的股份。他们自然乐得坐地分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