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魅娘替刘辩审核奏章这么久,熟悉整个大汉国。
刘辩当然不能让她随意离开。
在半逼迫下,张魅娘答应入宫为妃。
如此一来,大汉进入了权力“小真空”。
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,刘辩打算将太子刘民扶持起来。
在今后的作战中,刘辩难免会离开洛阳。
这时候,就需要有人处理朝政。
三公九卿,都是刘辩最信赖的人。
但他们终究是臣子!
有些事,臣子是不可能直接决断的。
必须大汉国的主子点头。
刘民是太子。
虽然年幼,接触不了太深奥的东西,但臣子可以提建议,再由太子拍板。
这是为了防止大臣专权。
只要刘辩在位一天,就不可能出现权臣。
不过嘛。
防患于未然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只是刘民太年轻了,很难胜任这份工作。
于是,刘辩打算给刘民组建一个“小内阁”,处理政务。
在大汉,每一任太子,都有自己的属官。
相当于一个小朝廷。
这些人都是清廉之辈,被精挑细选出来,辅佐太子。
要是按照一般的历史进程,诸葛亮、陆逊这些年轻人,不可能有出头之日。
最多安排为太子属官。
王允、杨彪、周忠、韦端、陈珪这些老头子,将霸占整个朝堂。
刘辩提前为大汉换了血,留给刘民的人才,自然就不多了。
不过也不是绝对。
刘辩心目中,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。
也就是杨修!
杨徳祖。
弘农杨氏的力量,绝对不比四世三公的袁家差。
甚至还繁荣到了现在!
但杨修这个人,有一个臭毛病。
喜欢秀智商优越,很不稳重。
若是让他直接执政,尾巴能够翘上天。
所以,刘辩决定将他编入“小内阁”中。
这彰显了刘辩对弘农杨氏的尊重,给了杨修前途。
但又狠狠地压制了他一波。
刘辩还很年轻,太子不熬几十年,不可能执掌大汉。
杨修自然也会跟着磨练性子。
所以“小内阁”,非常适合杨修。
光有聪明才智还不行。
刘民身边,还需要有一名儒学大师。
出身扬州的顾雍,就非常合适。
这个人非常有才学,擅长内政。
刘辩想了想,再从建安七子中,抽出两人,王璨和陈琳。
如此也就凑够了四人。
刘辩告诉贾诩后,贾诩推荐了一人。
与他同姓的“贾逵”。
刘辩这才想起这位“魏晋八君子”之一,以“忠勇”著称。
一些评书中,还将他评为“三国里骨头最硬的人”。
“小内阁”就这么凑成了。
刘辩将这五人,都划分到刘民麾下。
这也是一种信号传递!
刘辩开始着手培养继承人了。
按理说,这时候百官就开始衡量、站队。
只不过这一次没有。
因为刘辩实在太年轻了!
这种时候站队,不是找不自在吗?
所以群臣都没太当回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