媚色无双 第10节(2 / 2)

亡人在入棺之前,是要先用殓被裹住躯体,本来赵妈妈一直没搀和给太姨娘擦身换衣裳的事,这时她却突然进来说要帮忙,还叫了白露来搭手。白露战战兢兢的,却又不敢不上。

无双心知赵妈妈想做什么,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在一旁,随她们处置。

二人磨磨蹭蹭把太姨娘裹好,无双这才走过来,当着两人面又亲手拾掇了下,才让人帮着把太姨娘抬着放入棺木中。

一般亡人入馆,称之为大殓。

就算入了棺,也是不封棺的,在出殡之前才会封闭棺木。可无双扭头却趁其他人没注意,暗示陈庄头直接把棺木封了,不用再敞着放两天。

接到暗示的陈庄头不由分说,就带着人噼里哐当地钉起棺材来。

赵妈妈心里不想让他们封棺,可又找不到合适借口,只能安慰自己已经检查过棺木和尸身,没有藏任何东西。

此时,外面的灵堂已然搭好,无双早已换了身素服,她接过陈庄头媳妇递来的麻布和麻服,当场守起灵来。

三姑娘都这么做了,赵妈妈等人也不敢就这么杵在,很快也都去换了一身麻服。

.

与此同时,一队人马正在接近这个庄子,他们是由二十多轻骑并两辆黑色马车组成,骑士们身穿黑衣黑甲黑披风,显然不是寻常人。

很快,这队人马就来到庄子前。

马车停了下来,一个黑衣骑士翻身下马来到马车前站定。

马车由双马所拉,通体为黑色,平顶,虽样式简单,但由于木料漆工都乃上层,近看车身上还带着些雕刻精美的花纹,一看就不是普通人能坐的。

精美的车盖下,一左一右挂着两盏羊角灯。这种明瓦质地、水泼不湿、风吹不入的灯,在昏暗的雨幕中绽放出温暖的光芒,也让车帘后的空间看起来有些灯影幢幢,依稀只能看见里面一前一后似乎坐着两个人。

骑士不敢抬头张望,里面的人倒是说话了。

“主子,到地方了。”

“先进去找个地方避雨借宿。”

坐在靠近车门方向的人笑着道:“眼见快要到京城,没想到竟碰见大雨,也是凑巧,竟来到这地方。”

显然此人知道这地方是何处,这话也是与那位‘主子’说的,说着此人又对外面的骑士道:“进去找个地方避雨借宿,这雨想必一时半会也停不了。”

“是。”

骑士应道,匆匆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,几个大步翻身上马,领着队伍往里头去了。

.

外面大雨倾盆,间或夹杂着电闪闷雷,明明还是下午,却仿若到了黄昏一般。

无双一边烧着纸钱,一边望着屋檐下的雨帘,似乎在想什么心事。她身后,是同样披麻戴孝的白露小红等人,她们正在将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模样,供以焚烧。

同样身穿麻服跪在一旁的赵妈妈,怎么都想不通事情怎会变成这个样子。

她看着外面雨势,心中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。喜的是今天府里大抵来不了人,悲的则是这雨迟早会停,等停了以后……

这时,有一队人马打从院门外经过。

这房子不过一进小院,也没有影壁,里面的人自然能看到外面。因着从小院过去没多远,就是正中的那座宅子,显然这一行人是往宅子方向去的。

赵妈妈身子一软,嘴角的火泡火辣辣的疼。

可无双瞅着,这一行人倒不像是府里来人,而且她总觉得那些黑衣甲士有些眼熟,却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。

躲是躲不过的,赵妈妈苍白着一张脸来跟无双说,恐怕是府里来人了,她要去看看。

无双也没阻拦她。

正当赵妈妈要离开,陈庄头来了,说不是府里来人了,而是有人来避雨借宿,要找赵妈妈商量点事。

第12章 第12章

12

天色已暗,无双心知接下来两天还有硬仗要打,便没有硬挺着坚持,留了两个下人夜里守灵,就带着白露小红等人回了住处。

回去后,才知道下午来的那些人是淮阴侯府的人,赶路碰见大雨,这附近也没有别的地方,只能来这里临时避雨借宿。

这淮阴侯府虽和长阳侯府没什么亲戚关系,但京里勋贵之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,且淮阴侯府如今势头正盛,比起长阳候府可要有权势的多,人家既然找上门,自然是要给予方便。

为此,陈庄头专门把另一个空置的跨院借给了对方,因为对方带的护卫有些多,地方不够住,还把后罩房那本来分给长阳侯府下人住的屋子也挪了出来,借给这些人暂住。

之前陈庄头找赵妈妈就是为了挪屋子这事,赵妈妈也是点了头的。

无双累了一天,尤其这两天发生这么多事,也没心思去关心这个,只知道有这么件事,便让人给自己备水沐浴,吃了晚饭以后就匆匆歇下了。

与此同时,那座借宿给人的小跨院里,正房里灯光明亮。

这长久不住人的屋子,再是怎么收拾,碰见阴雨天也难免有些气味,可不过一会儿时间,整间屋子就大变了模样。

屋里似乎燃了什么香,清清淡淡,却让人心静神宁。

里间,一个身着深蓝色圆领衫的中年人,弓着腰低声道:“奴才让人去问过了,据说老太太是昨夜没的,就等着见三姑娘最后一面,人见着了,就走了。丧事是三姑娘做主办的,跟来的管事婆子似乎并不尽心,好像在找什么东西……说是这里条件有限,也没有冰,外面又下这么大雨,就停三天,棺木也给封上了……”

看似寥寥几句话,里面却包含了很多东西。

管事婆子在找什么?为何只停三天灵就下葬?时下人家,除非碰到情况不允许,一般至少都要停七天,这也就是所谓的头七之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