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9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555 字 1个月前

面对拥有优势兵力,急于一战而定胜负的袁绍,孙策不敢大意。对他来说,拖得越久越有利,但袁绍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,他可以不去梅山,却挡不住袁绍来新郑,当务之急自然是建立防线。

新郑春秋时属郑,战国时为韩所灭,设新郑县,成为韩国都城。秦汉以来,新郑地位下降,渐不如前,在荥阳、浚仪、阳翟等大城的包围下,显得很不起眼。可是韩国作为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典型,选新郑作都城自然有原因,地理优势就是其中一项。

新郑西就是嵩山余脉,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小山、丘陵,不利大军行进。向北通往荥阳,有圃田泽、青口泽、中阳泽等小泽,一到雨季就难以通行,只有向东、向南比较方便。洧水由西而来,绕城南侧,黄水由北而来,绕过城东,取水方便,又有阻挡敌军之功效,虽不敢说固若金汤,却也是易守难攻。

孙策进驻新郑,就挡住了袁绍南下的通道。说实在的,孙策一直没搞懂袁绍为什么会驻扎在梅山,没有选择新郑。想来想去,觉得还是袁绍胆怯,不敢太过深入。梅山在魏长城以北,与太山隔山相望,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,在那里立营也说得过去。

袁绍将新郑拱手相让,孙策却之不恭。这里的地势对他有利。洧水下游五六十里就是长社,再五六十里就是鄢陵,吕蒙、蒋钦增援非常方便。身后还有陉山和颍水,阻击荀衍也很方便。曹操当初死守官渡,没有退守新郑,应该是考虑到这里离许县太近。如果让袁绍突到新郑,游骑足以惊动许都。他没有这样的担心,冬麦收了,稻子种了,屯田兵正好可以上阵,袁绍如果对田里的秧苗感兴趣,他可以拱手相送,一点也不心疼。

仓慈在平舆附近屯田,预计收益比许县屯田更多。只要护得汝南太平,许县屯田的这点损失,他承受得起。若非如此,他也不敢承诺淳于重。

经过与诸将商议,孙策派董袭前突到烛城。龙渊之战时,董袭没能及时击破闵建的阵地,虽然斩首过千,却不能和鲁肃相提并论,颇有些怏怏。孙策决定给他一个机会,让他作为前锋,扼守烛城。

烛城是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封地,有一个小城。城不算大,但城北有山有水,不利大军展开,作为前哨阵地绰绰有余。以董袭和江东军的战斗力,就算袁绍派一万人攻城也未必能占到便宜。

董袭知道这是孙策给他立功机会,带上辎重、军械,兴冲冲地去了。

其他人马在新郑休整,对龙渊之战进行总结,准备再战。

……

开封、尉氏失守,袁绍震怒,大发雷霆,下令将镇守两县的将领斩首。

这两个县的城池算不上坚固,守城的士卒也不多,不过两千人左右。如果遭遇大军攻击,守不住也很正常,但问题就在于此,满宠率领的步卒和水师加起来也不到四千人,和他们兵力相当,而且许攸就在附近,离开封不过三十里,随时可以增援。

这样也能把城丢了?袁绍觉得不可思议。他认定这两个将领根本没有反击,很可能听说满宠来了就弃城而走。如此怯懦无能,不杀留着何用?

两颗首级很快送到袁绍面前,又被袁绍命人送到各营公示,以儆效尤。如果再出现类似情况,格杀勿论。但袁绍很快发现,杀这两个人很容易,后果却很严重。这两个人都是冀北豪强,在郭图的劝说下才投效袁绍的,现在人被杀了,冀北人很是不平,他们商议了一番,由甄俨出面找郭图要说法。战事失利,依军法论处,这没问题,但尉氏、开封失守,许攸增援不及时,该如何处置?

郭图气得脑壳疼,只好找袁绍建议。许攸为人狂悖,又贪财好酒,听说他现在天天喝得大醉。这样的人不适合统领大军,防范孙坚,应该另选合适的人,将许攸调回大营。

袁绍对许攸也有一肚子意见,二话没说,接受了郭图的建议,派甄俨去接替许攸。两天后,甄俨送回消息,他顺利接收了许攸的兵权,但许攸却不肯接受袁绍的命令回梅山大营,他回邺城了。

袁绍气得暴跳如雷,嘶吼着要派人追杀许攸。郭图无奈,只得劝袁绍说,许攸就这德行,主公不必与他一般见识。眼前最重要的事是击败孙策,占据中原。等主公鼎立新朝,许攸还能逃到哪儿去?现在你追杀他,人少了,不是他的对手,人多了,消息难免走漏。万一逼急了,许攸转身去投孙策怎么办?许攸不过是一匹夫,得失不足为虑,主公颜面何在?

袁绍无奈,只得宣布许攸自知失责,回邺城闭门思过。

安抚了袁绍和冀北世家,郭图越想越生气。他相信这背后不会那么简单,肯定有人在捣鬼,而这个人就是审配。审配和许攸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,借着这个机会夺了许攸兵权,又打击了冀北世家,一举两得。

郭图随即建议,雨季将至,战事不宜拖延太久。孙策占据新郑,攻击不易,开封、尉氏易手,浚仪安全了,孙策主动进攻的可能性不大,应该重夺开封、尉氏,封锁浚仪,威胁孙策右翼。再加上颍川的荀衍,三面包围,孙策腹背受敌,插翅难飞。

袁绍觉得有理,随即问谁适合担任此任。郭图推荐审配。理由很充足,满宠有三四千人,又背靠浪荡渠,随时可以得到鄢陵、扶乐的驻军支援,没有两三万人无法完成任务,而营里有能力指挥两三万人的除了袁绍本人,只有审配。

袁绍没有立刻答应,他找沮授来商议。沮授一听就急了,对袁绍说,当务之急是孙策,既然孙策驻扎在新郑不来,就应该全力以赴,主动进攻新郑,何必再多此一举?满宠虽然没什么名声,可他却是一个擅长用兵的将领,任城之战时,就是他守高平,拖住了冯楷,导致袁谭功败垂成。如果他再拖住审配几个月,就算最后审配攻取开封、尉氏,孙策也有足够的时间增调援兵,重整防线,到时候再想攻取新郑就难了。

袁绍很头疼,问沮授应该怎么办。

沮授说:“与其取开封、尉氏,不如取烛城,再取葛城,与荀衍会师,截洧水,扼陉山,截断长社、阳翟方向的援军。”

第1419章 兵贵神速

审配站在大帐前,看着沮授在审俊的陪同下走来,一手背在身后,一手抚着颌下长须,笑道:“公与,我现在可是嫌疑之身,你来见我,不怕惹上是非,无法自明?”

沮授停住脚步,拱手长揖。“正南兄,我是奉主公之命而来。”

审配目光一闪,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,拖长了声音。“哦,原来如此。主公有什么话不能直接传我去中军受命,还要劳烦公与走一趟?我怕是承受不起啊。”

见审配站在帐门口不动,丝毫没有请自己进帐说话的意思,沮授心中苦笑,却不点破。他直起身。“军情紧急,我就不进帐说话了,也为正南兄节省一点时间。”

审配花白的眉毛轻扬。“什么军情这么紧急?”

“主公命你率本部将士抢占烛城,截断孙策退路。”

审配盯着沮授看了片刻,侧身让开,伸手相邀。“公与,请。”又冲着一旁的长子审英喝道:“竖子,还看什么看,还不为沮君设座,聆听教诲。”

审英被骂得一头雾水,却不敢反驳,连忙请沮授入帐。沮授进了帐,审配一边安排人准备酒食,一边催促沮授快说详情。他手下有三万冀州兵,相当于袁绍兵力之半,既是一个好事,也是一个坏事。好事是袁绍做任何举动都不能不考虑他的态度,坏事是以袁绍的性格,对他的猜忌只怕已经重到无以复加。原本让他去洛阳,现在却将他调来参战,却将许攸留在浚仪,未尝不是为了便于控制。

这时候让他率本部抢占烛城,单独作战,就等于默认了他的地位,将他作为大军副将看待,地位只在袁绍一人之下。由沮授来传令,说明这个决定背后有沮授的努力。

说到底,沮授毕竟还是冀州人啊。审配暗自发笑。麹义死了,沮授没有其他选择,只能重归冀州系。

沮授把袁绍的决定说了一遍,只是略作修改,隐去了袁绍之前想让审配去攻击开封、尉氏的想法,也没提袁绍打算留下一万人,只说时局艰难,袁绍希望审配能当此重任,完成对孙策的包抄,为最后的总攻创造条件。他特别提到了一点,审配与荀衍会师会,荀衍归审配节制。

审配兴奋不已,笑容可掬。审英、审俊也意识到这个决定背后的意义。荀衍的部下由两部分组成,一部分是颍川世家的部曲,一部分是麹义的残部。前者也就罢了,最多只是临时由审配节制,将来肯定还是要独立的。后者则不同,这些人跟随麹义多年,作战经验丰富,只是因为韩馥一直心有芥蒂,现在与韩家和解,麹义却战死了,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首领,而审配无疑是最佳人选。

此战若能取胜,审配的地位就稳固了。

“主公英明啊。”审配非常满意。“公与,主公还有什么教训?”

“兵形如水,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难以事先定计。主公信任正南兄的能力,委以重任,准许正南兄便宜行事,不加掣肘。”沮授语重心长的说道:“正南兄见识超卓,想必也清楚眼前形势。孙策天生狡诈,且进步惊人。初平三年,他还和袁显思不相上下,短短两年,他就以少胜多,重创袁显思。一年未过,他又阵斩了麹云天。这一次主公与正南兄联手,很可能是击杀他的最后机会,切不可放过。还望正南兄体会主公心意,尽快起程。”

“公与放心,我稍做准备,最多明天中午就出兵。”

“不,最好是今天下午就出发。”

“这么急?”审配有些不快。

“正南兄,兵贵神速,孙策少年老成,用兵既稳且狠,他到新郑两日,却一直没有进兵,想来是打定了主意防守。既然欲守,岂有不分兵把守要塞之理?若我猜得不错,他的部下此刻可能已经到了烛城。不过烛城小而卑,守备不足,他们需要时间准备。孙策重视百工之技,军中有木学堂的匠师,施工造作水平很高,你现在赶过去或许还来得及,再等一两天,等他们准备好了,再攻可就难了。”

沮授生怕审配不信,把沮鹄传回来的消息说了一遍,重点讲了两件事:一是黄忠部的工匠破坏了百尺沟和汝水上的桥梁,导致麹义、荀衍追击黄忠的计划根本没来得及实施就夭折了;一是孙策部的工匠在龙渊水上架浮桥,速度惊人,打了麹义一个措手不及,对麹义最后阵亡有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
“正南兄,设想一下,如果孙策在烛城部署大量弩车和抛石机,会有什么样的影响?”

审配听了,也心惊不已。孙策重视百工之技不是什么秘密,但他没想到孙策军中的工匠也有这么强的技术。如果真给孙策足够的时间,让他在烛城部署弩车和抛石机,他将付出惨重的代价。他起身离席,向沮授深施一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