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2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93 字 1个月前

见面之前,沈友向孙策介绍了阳羡许家的情况。沈友不说,孙策还真没什么印象,听沈友说完,他忽然想起来了,这个阳羡许家还真不是一般人。之所以不一般,倒不是许家出了什么大人物,而是许家的发家史就是汉代荐举制弊端最鲜明的例子,在史书上都留了名的。

阳羡许家发家比较早,几乎和吴县陆家一样,在东汉初就异军突起,不仅有人入仕,而且做到了九卿级别。这个人就是作秀高手许武。

许武年轻时父母早亡,只留下他们弟兄三人。阳羡就在太湖边上,耕地少,饿是饿不死,想发家却也不容易。许武有头脑,不仅自己读书,还让两个弟弟读书。光读书也不行,没人知道啊。他就特立独行,白天耕地的时候,让两个弟弟在旁边看,晚上教两个弟弟读书,书声朗朗,直到半夜,邻居想不知道都难。一旦弟弟读书不用功,他就跑到家庙里哭,搞得人人皆知。

于是许武很快成了名,被举为孝廉。在东汉初,孝廉还不算太多,举为孝廉就意味着能够做官了,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已经是鱼跃龙门,光宗耀祖了。但许武不满意,他一个人被举为孝廉还不够,还想带着两个弟弟一起飞,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,把家产分为三部分,最好的那部分给自己,差的坏的给弟弟。

这当然是不公平的,立刻有人出来打抱不平,鼓动他的弟弟去告。他的弟弟得了他的吩咐,却摆出一副兄不友、弟必恭的模样,多番谦让,坚决不肯告,一下子成了名,被称为道德典范,很快也得到了选举的机会。这时候,许武才表明心意,表示自己当初那么做是为了让弟弟成名,现在弟弟已经成了名,他愿意重新分配家产,不仅将亏欠弟弟的还给他们,还要将他这几年辛苦赚来的钱一起分掉。

于是,许家三兄弟一起成了名,仕途亨通,最会作秀的许武在官场上如鱼得水,官至长乐少府。许家也成为阳羡首屈一指的大族,即使是整个吴郡也是赫赫有名。当然了,许武成名的故事也广为传播。有人羡慕,一心想效仿;有人鄙夷,视之为丑类。但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影响不了许家的实力。许武的孙子许荆官至桂阳太守,许荆的孙子许戫官至太尉,千石、二千石代不乏其人,在郡县为吏的更是数不胜数。

唯一可惜的是许家虽然长袖善舞,但真没出什么杰出的人才,似乎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来作秀了,学问也好,理政能力也罢,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,离一流世家总缺那么一口气,官做得不小,威望却始终无法和陆家相提并论。

沈友说完许家的发家史之后,他又提醒孙策。

“将军见到许家人时,最好能以礼相待,以免节外生枝。”

孙策听出了沈友的话外音。“怎么了?”

“许家是阳羡第一世家,人口众多,历任县长上任都要先拜会许家,侵占土地、偷税避赋是必然的事。阳羡东靠太湖,南倚铜官、伏虎、石门诸山,入湖为寇,入山为贼,都很方便。”

孙策明白了。这就是宗贼的典型范例啊。

第742章 发飚

从孙策开拓江东到孙皓亡国,东吴一直被山越困扰。但正如所谓的农民起义一样,主体是农民,核心却往往和农民没什么关系。山越也是如此,真正的越人最多是被人利用的蝼蚁,宗贼才是病根。

顾名思义,宗贼就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山贼,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

这其实就是地方宗族势力的一种表现形式,与特殊的地理形势结合,就成了一个顽疾。一般的宗族最多把持当地政权,间接影响太守、县令长,真遇到狠的也不行,毕竟民不与官斗,官府手里有郡兵做为武力后盾,实在不行朝廷还能征发更多的人马,再大的庄园也给你踏平了。可是宗贼不同,他们往山里一躲,据险而守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,朝廷再多的兵也不好使。

别看中原世家威风,居庙堂之高,呼风唤雨,声名显赫,一旦失势,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,论生命持久力远不如这些依山傍水的宗贼。只不过他们处江湖之远,名声不显,不够资格在正史上留下姓名,最后化为一个个抽象的标签。

孙策在汝南时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但汝南地处中原,地理形势远不如吴郡、会稽恶劣,沈友提醒得非常及时,孙策马上要面对的也许不是什么四世三公的大家族,却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
王珍只是吴郡郡丞,孙策没打算亲自接待,他把蒋干找来,让他去和王珍接洽,引王珍来见。

蒋干领命,出了舱,见码头上站着一群人,为首的是一个年约五旬的官吏,身边站着几个小吏。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正和王珍说话,个子不高,身体很胖,肚子挺得高高的,说话时一只手背在后面,一手捂着肚子,显然没有把王珍这个郡丞当回事,反倒是王珍微躬着腰,态度很谦卑。

蒋干走上前,报上姓名,寒喧了几句,请王珍上船。王珍连忙向蒋干介绍许淳,并特地点明这是阳羡首善,特地来迎接孙将军的,而且将由许家负责接待。

蒋干打量了许淳两眼,哦了一声,依然没有请许淳上船的意思。许淳脸上的笑容慢慢冷了,挥挥手。“既然如此,那王郡丞自去吧,我就不上去打扰将军了。家里还有些杂事,先行告退。”

王珍也不坚持,拱拱手。“那许君先走一步,我见过孙将军后,再去贵府商议。”

许淳哼了一声,拂袖而去。蒋干一脸茫然。“王郡丞,这吴郡的民风这么彪悍?”

王珍心中暗笑,却不点破,摆出一副无奈的样子。“蒋君有所不知,吴越向来难治,这已经算是好的了。孙将军就是吴郡人,他应该能体谅吧。”

蒋干同情地点点头。“许府君先做吴郡都尉,又做吴郡太守,这几年一定很辛苦吧。”

王珍连声附和。“可不是么,前任太守盛君孝章就是被这些刁民气病的。许府君为人强力,但也烦不胜烦。这蛮夷之地,着实难治啊。对了,沈友怎么样,没有冲撞将军吧?”

“冲撞倒不至于,他向将军挑战,不是将军对手,受了点小伤。”

王珍大喜。许贡派沈友来的目的就是要挑起吴郡士人和孙策的冲突,现在算是如愿了。他装出一脸不安,跟着蒋干上了船,一边走一边抱怨吴郡难治。郡丞是太守的副手,也是外地人,没必要为吴郡人说什么好话,言里言外地把吴郡人一顿损。如果不是考虑孙策也是吴郡人,还不知道说成什么样子呢。

孙策在舱里听得明白,忍不住想笑。等王珍一进舱,见了礼,他便皱起了眉头。

“吴郡治安不好吗?太湖里有没有湖盗?”

王珍拱拱手。“敢教将军得知,虽然二位府君都很用心,但实在难治,不尽如人意。湖中岛屿甚多,湖盗盘踞,多的三五百人,少的也有几十人。”

“这样啊……”孙策连连咂嘴,面露难色。

“将军不用担心。将军手握强兵,纵使有人为盗,也不敢来捊将军的虎须。”

孙策向蒋干使了个眼色。蒋干便把情况说了一下,孙策收了一些商人的货物,现在手头没有现钱可用,想在吴郡把这些货卖了。他本来打算安排几个人去吴县交易,自己赶往会稽赴任,现在吴郡治安不好,太湖里还有湖盗,安全得不到保证,怎么能放心。

“王郡丞,要不这样吧,我们派水师护送商船过去,货卖完了再走,没问题吧?”

王珍的额头就冒出了冷汗。他又不傻,怎么能听不出孙策的意思,他这是要赖在吴郡不走啊。这怎么能行,太湖对岸就是吴县,许贡又去迎新任扬州刺史了,如果孙策突然攻城,吴县一点准备都没有。他很想拒绝,但他又没理由,刚才夸大其辞,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,现在想改口都没法改。

“将军,这……不太合适吧?”

“怎么不合适?”孙策沉下了脸,手指摩挲着刀环,语气也变得蛮横起来。“吴县是东南最大的都会,我收了那么多货,除了吴市,哪儿有这么大的市场吸纳?我又不是要去抢吴市,只是去做生意,这也不行?是不是许府君对我有意见啊,我这也算是衣锦还乡,他居然都连这点面子都不给。对了,扬州刺史跑到吴郡来干什么,他是不是有事要和许君府商议?”

孙策一连串的罪名砸了过来,吓得王珍一身冷汗。他心里很清楚许贡要和刘繇商量什么,最怕孙策因此生疑,要趁虚而入。现在是怕什么来什么,孙策真要去了吴县,他可怎么向许贡交待啊。

“将军,你有多少货要卖啊,要不……我来想想办法?”

“你?”

“是啊,将军赴任要紧,不能耽搁太久,如果货不算太多的话,我可以先接下来。”

孙策想了想,连连点头。“这倒也是个办法。子翼,你带王郡丞去看看,让德祖报个价。王郡丞帮我们这么大一个忙,我感激不尽,让德祖准备一份谢礼。”

蒋干会意,带着王珍出舱。被凉风一吹,王珍遍体生凉,头脑突然清醒过来了,看着后面一眼看不到头的船队,心里咯噔一下。“这些……不会都是吧?”

蒋干云淡风轻,哈哈一笑。“当然不全是,最多三分之一。其他的船上都是士卒,我们有五六千人呢。”

王珍腿一软,差点一头栽进河中。